作者: 胡德光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5-09 10:06
日前,在成武縣法院大田集法庭,原告張某攥著發黃的賬單,聲音顫抖:“法官,這些卷簾門都是我熬夜趕工做的,58套啊!3年了錢還沒結清。”
被告席上的合伙人李某冷笑:“沒有合同,空口說每套580元?我們賬本上明明480元!”另一合伙人史某更是拍案而起:“哪來58套?55套都算多!有3套是人家自己安裝的!”雙方的爭吵讓空氣幾乎凝固,卷簾門單價爭議、安裝數量誤差、3套自動門的歸屬問題、混亂的手寫賬單沒有簽字確認……
就在承辦法官一籌莫展之時,原告張某再次提交了錄音及微信聊天,錄音里史某認可欠款但對欠款金額不清楚,微信聊天記錄中原告張某發送過該手寫賬單并模糊提及“欠款”,被告李某未回應。
調解桌上,4被告咬死“單價虛高”,原告怒斥“惡意抵賴”,初次交鋒不歡而散。
“手寫賬單雖無簽字,但與微信記錄形成證據鏈。”承辦法官王勝香敲響法槌。庭審中,她分析微信聊天中被告李某接收欠條后未予否認的沉默,解讀錄音里李某承認欠款的關鍵詞……最終依據“高度可能性”原則判決張某勝訴。
判決書送達次日,兩名被告沖進法庭:“憑什么信他的手寫賬?”王勝香耐心給他們解釋,用紅筆勾連微信、錄音、賬單的相互印證關系:“單一證據如浮萍,證據鏈條才能錨定事實。若當初簽個字、訂份合同,何至于此?”聽著王勝香的釋法析理,被告攥著判決書的手漸漸松開。他們走出法院,眉頭卻未舒展。
想起二被告走出法庭時落寞的背影,王勝香決定再做最后一次嘗試,撥通了雙方電話:“咱們拋開輸贏,就聊聊怎么把這事兒了結干凈吧。”經過兩個來回的拉鋸戰,態度強硬的史某突然有點哽咽:“我們在工程上墊了百萬,甲方壓著款,我們也是處境艱難……”再次做工作時給原告張某講述了4被告的現狀,“零頭不要了,訴訟費保全費我擔。”張某突然開口。最終,雙方達成了和解,并一次性支付了卷簾門加工款,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。
通訊員 盧杰 記者 胡德光